建设现代渔业经济示范区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

发布时间:2009-06-10

 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认真落实省、市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部署要求,牢固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,坚持生态、高效、品牌发展理念,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之路,深化渔业结构调整,转变渔业增长方式,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,建设高素质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,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。
  一、抓好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建设
  目前青岛市共有海水水产育苗场300余家,其中省级以上良种场10家,育苗水体24万立方米,2008年共培育水产苗种100亿单位,育苗品种有海水鱼类、虾蟹类、贝类、海参、海蜇等。下一步集中力量建设规模全国最大、科技含量全国最高、建设档次全国一流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,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研优势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,在形成产业基础上,带动全市水产种苗产业走高端之路。一是大力提升水产良种研发能力,开展扇贝遗传育种,虾夷扇贝、皱纹盘鲍、美洲牡蛎三倍体培育,“黄海一号”、“黄海二号”中国对虾选育,太平洋牡蛎选育以及不同地理种群优良刺参的选育工作。二是大力提高水产良种繁育能力。重点加强国家级罗非鱼、海湾扇贝、太平洋牡蛎、中国对虾等现有原良种场建设,完成刺参、皱纹盘鲍、漠斑牙鲆、大菱鲆、半滑舌鳎、紫扇贝等优势养殖品种的国家级良种场建设。三是大力提高水产良种普及率。重点加强刺参、鲍鱼、扇贝、牡蛎、中国对虾、梭子蟹以及优质海水鱼的水产苗种繁育场建设,切实利用良种亲本,采取科学规范的苗种繁育技术,为养殖企业提供健康的水产种苗,带动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%以上。
  二、抓好青岛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
  加快推进青岛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进度,目前海珍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,养殖池工程一标段14个养殖池已基本改造完成,其余三个标段将于年底前完成。在现有基础上,扶持做大做强建成青岛最大的健康养殖示范区,示范带动全市规模化健康养殖。将其打造成为集海珍品养殖、育苗、加工、科研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区。示范区总占地面积2万亩,分A、B、C三区。争取到2015年,完成A区和C区建设(总占地面积8600亩),建成高标准养殖池塘5500亩,并完成闸门、桥涵、蓄水库、纳潮河、育苗场、加工厂、科研中心等配套建设,年产海珍品1100吨,年产值2亿元。到2020年,再完成B区建设(总占地面积11400亩),建设7000亩高标准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。建成后年产海珍品2500吨,年产值4亿多元。
  三、大力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
  推进全市标准化池塘建设改造是大幅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途径。目前全市共有海水池塘面积10万亩,其中完成标准化改造3万亩,其余未改造的大多为养虾池塘,产量低,利用率不高。通过对低标准的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,可以使养殖水体增加几倍,配套现代养殖设施,运用养殖新品种和新模式,单产可以翻番。一是根据全市现有养殖布局,在全市沿海岸线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区,将大幅提高资源单位产业效益,全面带动全市水产健康养殖水平。二是到2015年重点建设胶南刺参科技产业创新基地、城阳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示范基地、胶南虾、蟹、贝生态混养基地、即墨海藻养殖示范基地等10个千亩以上标准化养殖基地,新带动全市4万亩标准化养殖生产,全市标准化养殖生产达到7万亩。
  四、加快发展深水网箱养殖
  深水网箱养殖突破、更新和拓展了传统网箱养殖模式的理念、科技内涵和发展空间,其高效益、大容量、环保型的养殖模式,对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、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将起到有力促进和推动作用,也将进一步提升渔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,是渔业养殖的一个方向。将重点在琅琊台湾、唐岛湾、石岭子礁、青山湾等海域开展抗风浪网箱养鱼示范区建设,争取到2015年,抗风浪网箱养鱼示范基地发展到10处,带动新发展深水网箱500个,网箱总数达到2000个,实现年产量20000 吨,产值 10亿元,到2020年发展到20处,带动新发展深海抗风浪网箱 500个,全市标准化网箱总数达到2500个,实现年产量 25000吨,产值12.5 亿元。在胶州湾、栲栳湾、巉山湾等海域建设深海网箱养参示范区,争取到2015年,深海网箱养参示范区发展到5处,带动发展深海网箱500个,产量1500吨,实现产值1亿元,到2020年发展到10处,带动发展深海网箱 1000个,产量5000吨,实现产值2亿元。
  五、着力推进“海洋牧场”建设
  青岛辖区的海域和海岛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,渔业资源丰富而有特色,适合进行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。一是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。重点在胶州湾、崂山湾、古镇口湾、黄家塘湾等海域,开展虾、蟹、鱼、海蜇、乌贼等经济品种增殖放流,争取到2015年,全市年放流数量达到10亿单位,实现回捕资源1万余吨,产值10亿元。2020年达到15亿单位,完成回捕资源1.5万吨,产值 15亿元。二是加大人工鱼礁建设力度。重点在大管岛海域、崂山湾近海海域、斋堂岛海域、石岭子礁海域、马儿岛海域、小管岛海域、赭岛和车岛海域、狮子岛和女儿岛海域、长门岩海域、潮连岛海域、竹岔岛海域、灵山岛海域建设人工鱼礁区,争取到2015年,建成10处人工鱼礁区,到2020年建成20处。
  六、积极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
  工厂化集约养殖是达到健康、快速生长、营养合理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质量,且不产生内外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,能有效节约水资源,减少污染,提高资源产出率。目前,规划建设的青岛市生态工程化水产养殖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,现已引进项目28家,完成投资3亿元,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,有效养殖水体达18万立方米,初步形成集海参、鲍鱼、鲆鱼、鲽鱼、虾蟹、贝类养殖育苗于一体的发展格局。下一步,将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改进养殖设施,引进循环水利用设备,提高水资源利用率,减少环境污染。到2015年,建成10处工厂化规模集约养殖示范点,全市规模以上工厂化养殖企业循环水利用普及率达到50%,全市发展工厂化养殖达到60万平方米,年产量10000吨,实现产值7亿元。到2020年工厂化企业循环水利用普及率达到80%以上。
  七、扶持壮大水产加工业
  青岛是我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,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00家,其中进出口企业200家。一是充分发挥我市来、进料加工出口优势,稳固发展城阳区水产品来料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建设,加大对亿路发、红福、佳元等10家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,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出口加工规模和水平。二是在现有基础上引导企业大力开展本地产品深加工,加大养殖产品的加工出口创汇比重,培育浩源、五洲、茂余公司等一批名牌企业,打造一批名牌产品,拉长产业链,促进渔业特别是养殖产业升级,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加工出口贸易基地。